在建筑施工、市政维护、电力检修等众多领域,高空作业是一项极为常见却又充满挑战的工作。传统高空作业方式长期受困于安全风险高、效率低下、作业范围受限等难题,严重制约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而高空作业车的出现,通过一系列突破性创新,成功攻克这些难题,为高空作业领域带来了全新变革。
一、传统高空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安全风险居高不下
设备简陋易出故障:传统高空作业常依赖脚手架、吊篮等简易设备。脚手架搭建过程繁琐,对搭建人员技术要求高,且搭建质量参差不齐。若搭建不规范,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松动、倾斜甚至坍塌,对作业人员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吊篮则存在钢丝绳断裂、安全锁失灵等风险,一旦发生故障,作业人员往往无处可逃。例如,在一些老旧建筑的外墙粉刷作业中,因脚手架搭建不牢固,时有作业人员从高处坠落的事故发生。
人为操作失误频发:人工操作在传统高空作业中占主导,作业人员长时间处于高空环境,精神高度紧张,极易疲劳,从而导致操作失误。如在传递工具或材料时,可能因手滑掉落,砸伤下方人员;在移动吊篮或攀爬脚手架时,也可能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失足坠落。据统计,因人为操作失误引发的高空作业事故占比高达 60% 以上。
(二)作业效率低下
设备搭建与拆卸耗时久:搭建脚手架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从搬运材料、搭建框架到逐层加固,完成一个较大规模的脚手架搭建往往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时间。作业完成后,拆卸过程同样繁琐,且需要小心谨慎,防止材料掉落造成安全事故。吊篮的安装与调试也需要耗费不少时间,频繁更换作业位置时,每次都要重新调整吊篮位置和安全装置,极大地影响了作业进度。例如,在大型商场的内部装修高空作业中,仅脚手架搭建就可能延误项目工期数天。
作业流程繁琐且不连贯:传统高空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需要频繁上下脚手架或吊篮,进行工具更换、材料搬运等操作。每次上下都需花费一定时间,且在攀爬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同时,由于材料和工具不能及时送达作业位置,作业人员常常需要等待,导致作业流程中断,效率低下。如在电力线路检修作业中,检修人员可能需要多次下杆取工具或材料,使得检修时间大幅延长。
(三)作业范围受限
高度与跨度不足:脚手架和吊篮等传统设备在作业高度和跨度方面存在明显局限。脚手架受自身结构稳定性和材料强度限制,难以搭建至过高的高度,一般超过 50 米就需要特殊设计和加固,成本大幅增加且安全性难以保证。吊篮的作业高度和跨度也相对有限,且在大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下,作业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降低。例如,在超高层建筑的外墙清洗作业中,传统设备根本无法满足高达数百米的作业需求。
地形适应性差:传统高空作业设备对作业场地地形要求较高。脚手架需要搭建在坚实、平坦的地面上,若地面不平整或存在障碍物,搭建难度将大大增加,甚至无法搭建。吊篮则需要有合适的悬挂点,对于一些特殊地形,如山地、狭窄小巷等,难以找到合适的悬挂位置,无法开展作业。在山区的通信基站维护作业中,因地形崎岖,传统高空作业设备很难到达指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