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在建筑施工、设备维护、电力检修等众多行业中广泛存在。由于作业环境特殊,涉及高处操作,风险系数较高。深入解析这些风险,并制定全面有效的预防与应对策略,对保障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确保作业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高空作业风险剖析
坠落风险
坠落是高空作业中最为常见且危险的风险。导致坠落的因素多样,如作业平台搭建不稳固,脚手架的横杆、立杆间距过大,未按规范设置连墙件,在风力稍大时就容易晃动,致使作业人员失去平衡坠落。此外,个人防护设备使用不当也是重要原因,安全带未正确系挂,挂钩未固定在牢固可靠的位置,一旦人员失足,无法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据相关统计,在高空作业事故中,因坠落导致的伤亡占比超过 60% 。
物体打击风险
在高空作业过程中,工具、材料等物体从高处掉落砸伤下方人员的物体打击事故时有发生。例如,在拆除高处建筑物时,拆除的建筑材料未及时清理,随意堆放在作业面边缘,稍有不慎就会坠落。另外,工具使用后未妥善放置,工人在移动过程中碰落工具,也会引发物体打击。此类风险不仅威胁下方作业人员安全,对过往行人同样存在巨大隐患。
电气风险
当高空作业涉及电气设备安装、维修或靠近高压线路时,电气风险不容忽视。若电气设备未进行良好接地,漏电保护装置失效,作业人员一旦接触到漏电部位,就会遭受电击。在靠近高压线路作业时,若安全距离不足,可能引发高压电弧触电,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恶劣天气风险
恶劣天气条件对高空作业影响显著。强风天气下,风力超过 6 级时,会严重影响作业人员的稳定性,增加坠落风险,同时也可能吹落高处的物品,引发物体打击。暴雨会使作业面湿滑,降低摩擦力,人员行走易滑倒。雷电天气更是危险,若作业人员在高处遭遇雷击,后果不堪设想。
预防策略
作业前全面规划与准备
在进行高空作业前,需制定详细的作业计划。对作业环境进行全面勘察,评估潜在风险,根据作业特点和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作业设备与工具。例如,对于建筑外墙施工,要根据墙体高度、结构等确定脚手架的搭建形式。同时,对作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方法等,确保其熟悉作业流程和风险防范要点。
安全设备的正确配备与使用
配备质量合格的安全设备是预防风险的关键。安全带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具有良好柔韧性和高强度的产品,且在使用前仔细检查是否有破损、部件是否完好。脚手架的搭建必须严格遵循规范,材料要坚固耐用,各连接部位牢固可靠。在作业面周边设置防护栏杆,高度不低于 1.2 米,横杆间距不大于 0.6 米,并安装挡脚板,防止物体掉落。
作业过程中的规范操作
作业人员在高空作业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禁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冒险作业,严禁酒后上岗。在移动过程中,要确保身体重心稳定,手扶牢固物体。对于工具和材料的摆放,应放置在专门的工具袋或固定的存放区域,避免随意丢弃。同时,合理安排作业顺序,避免上下交叉作业,若无法避免,应设置有效的隔离设施。
应对策略
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应急预案。预案中明确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职责分工、救援流程等内容。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使作业人员熟悉救援流程,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如急救箱、担架、通讯设备等,并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事故发生时的紧急处置
一旦发生高空作业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停止作业,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并向相关负责人报告。若有人员受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迅速对伤者进行现场急救。对于坠落伤者,避免随意挪动,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处理,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对于触电伤者,应立即切断电源,采用心肺复苏等急救方法进行抢救。
事故后的调查与整改
事故发生后,要及时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查明事故是因设备故障、人员违规操作还是管理漏洞等因素导致。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吸取事故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高空作业风险复杂多样,但通过全面的预防策略和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相关行业安全、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