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深入对比国内外防撞缓冲车技术标准,从碰撞性能、结构设计、安全配置等多方面剖析差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优化建议,旨在提升国内防撞缓冲车技术水平与安全性,为相关标准修订和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防撞缓冲车;技术标准;对比;优化建议
一、引言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需求的增长,道路施工场景日益频繁。防撞缓冲车作为保障道路施工安全的关键设备,能在车辆失控碰撞时有效吸收能量,降低对施工人员和设备的伤害。不同国家和地区因交通状况、技术水平和安全理念差异,制定了不同的防撞缓冲车技术标准。深入对比分析这些标准,对完善我国相关标准、提升防撞缓冲车性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防撞缓冲车技术标准现状
2.1 国内技术标准现状
国内防撞缓冲车标准逐步完善,以 T/SZZL 012 - 2022《防撞缓冲车》团体标准为例,对整车和各部件提出多方面要求。在整车方面,规定应按批准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外购、外协件需有合格证并经检验合格。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遵循 GB 1589 规定,行驶安全符合 GB 7258 规定,外部照明及光信号装置安装符合 GB 4785 和 GB 7258 规定。油漆涂层、电镀层等有相应标准,焊接件也需满足特定要求。各操控机构标识醒目,作业车辆有联络或联锁装置,升降机构侧面有相关按钮和标志。侧面防护和后下部防护符合 GB 11567 规定,排放符合 GB 3847 规定,对外观质量、附加功能安全性等也有细致要求。
防撞缓冲装置要求安装在车辆尾部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动作运转平稳。其碰撞性能至关重要,防撞缓冲垫需为定型产品,按美国 MASH2016 标准通过实车碰撞试验,由国家级检测中心出具合格报告,分为 70K、80K 和 100K 三个防护等级。导向标志装置结构稳定,能承受特定风速风压,有防雨防尘措施,防护等级不低于 IP56 级,由高亮度 LED 灯组成特定道路行驶标志,且在车辆被撞击后仍能工作,对视认性能有明确指标。液压系统安装、油液污染度、油温控制、渗漏、安全阀设置及操纵阀手柄标记等均有标准,防撞缓冲垫工作油缸设置平衡阀和液压锁防止非正常降落。此外,对作业可靠性也有规定,如缓冲装置、导向标志装置等作业各循环 1000 次试验,可靠度应不小于 98% 。
2.2 国外技术标准现状
以美国为例,其防撞缓冲车标准在全球具有较高影响力。美国国家公路合作研究计划(NCHRP)350 报告及后续更新的 Manual for Assessing Safety Hardware(MASH)标准体系详细规定防撞缓冲车技术要求。在碰撞性能方面,依据不同防护等级,对不同质量和速度的撞击车辆进行严格实车碰撞测试。如常见的 TL - 2 防护等级,要求防撞缓冲车能有效缓冲 2 吨车辆以 100 公里 / 小时速度的撞击。结构设计上,注重整体强度和能量吸收结构的优化,确保在碰撞时各部件协同工作,将撞击能量逐级吸收和分散。安全配置方面,对警示灯光的亮度、颜色、闪烁频率及可视角度有精确规定,以保证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有效警示后方车辆。此外,对车辆制动性能、稳定性及缓冲材料的防火、耐候等特性也有相应标准。
欧洲部分国家也有完善的标准体系,如德国在车辆结构设计上强调轻量化与高强度结合,采用先进材料和制造工艺提升防撞缓冲车性能。在安全配置方面,除常规警示装置外,还注重车辆与周边环境的信息交互,如配备先进的传感器系统,能提前感知潜在危险并向驾驶员和周边车辆发出预警。同时,欧洲标准对环保性能要求较高,在车辆排放和材料可回收性等方面有严格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