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道路施工、养护及应急救援等作业中,施工现场周边车辆往来频繁,作业人员与设备面临较高的碰撞风险。防撞缓冲车作为重要的安全防护设备,通过吸收碰撞能量、警示后方车辆,能有效降低事故危害。然而,若部署不当、操作不规范,防撞缓冲车的安全防护功能将大打折扣。因此,制定科学的部署规范、明确操作指南并强化事故预防措施,对提升道路施工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防撞缓冲车部署规范
2.1 施工场景分析与部署位置选择
不同施工场景对防撞缓冲车的部署要求各异。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由于车速快、车流量大,防撞缓冲车应部署在作业区后方至少 150 米处,且需与施工区域保持直线视野,确保后方车辆能及时发现 。城市道路施工因路段狭窄、交通复杂,可将防撞缓冲车部署在作业区上游临近路口位置,兼顾对直行与转弯车辆的警示。
对于封闭车道施工,防撞缓冲车应正对来车方向,占据施工封闭车道;半幅施工时,部署在未封闭车道靠近施工区域一侧,形成物理隔离。此外,事故救援现场需根据事故位置、道路状况灵活部署,优先选择视野开阔、便于车辆停靠的位置,保障救援作业安全。
2.2 与其他安全设施协同部署
防撞缓冲车需与其他安全设施协同发挥作用。在其前方应依次设置施工警示标志、限速标志、导向箭头标志等,形成完整的警示引导体系。例如,在距离防撞缓冲车 200 - 300 米处设置 “前方施工” 警示标志,100 - 150 米处设置限速标志,50 - 100 米处设置导向箭头,引导车辆提前减速、变道 。同时,配合使用锥形交通路标、警示灯等设施,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增强警示效果,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安全防护布局。
三、防撞缓冲车操作指南
3.1 驾驶员操作规范
驾驶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悉防撞缓冲车性能与操作流程。车辆启动前,应检查刹车、转向、灯光、缓冲装置等部件状态,确认无异常后方可上路。行驶至施工区域时,严格按照规定路线与速度行驶,避免急刹、急转弯。
到达部署位置后,按照操作手册展开缓冲装置,确保其处于正确工作状态。作业期间,驾驶员不得擅自离岗,时刻关注车辆仪表信息与后方交通状况,如遇异常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施工结束后,按流程收起缓冲装置,检查车辆设备,确认无误后驶离现场。
3.2 作业人员协同操作要求
施工区域作业人员需与防撞缓冲车驾驶员密切配合。作业前,通过对讲机等通信设备与驾驶员建立联系,明确作业流程与安全注意事项。作业过程中,严禁在防撞缓冲车后方安全距离内停留或穿行,避免干扰车辆正常防护功能。
当发现后方车辆异常接近时,作业人员应及时向驾驶员发出警示,同时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此外,作业人员需定期检查安全设施状态,协助驾驶员完成车辆周边的警示标志摆放、维护工作,确保整个施工区域安全防护体系有效运行。
四、事故预防措施
4.1 设备维护与性能保障
建立防撞缓冲车定期维护制度,每月对车辆底盘、发动机、缓冲装置、警示灯等部件进行全面检查与保养。检查缓冲装置的液压系统压力、缓冲材料完整性,及时更换磨损或损坏部件;测试警示灯、显示屏等电子设备功能,确保信号清晰、稳定。
每次作业前后,驾驶员需对车辆进行简易检查,包括轮胎气压、灯光亮度、装置展开状态等,发现问题立即处理。通过规范的维护保养,保障防撞缓冲车始终处于良好性能状态,关键时刻能有效发挥防护作用。
4.2 人员培训与安全意识提升
定期组织施工人员、驾驶员参加安全培训,内容涵盖防撞缓冲车工作原理、操作规范、事故案例分析等。培训采用理论讲解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使人员熟练掌握车辆操作技能与应急处置方法。
同时,通过安全会议、宣传标语、视频资料等形式,强化全员安全意识,让每位人员深刻认识防撞缓冲车在施工安全中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操作规范与安全制度,从人为因素层面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4.3 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
制定完善的防撞缓冲车施工安全应急预案,明确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流程、人员职责分工。预案应包括车辆故障、后方车辆碰撞、作业人员受伤等多种场景的应对措施 。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真实事故场景,检验预案可行性与人员应急处置能力。通过演练,发现问题及时修订预案,优化应急流程,确保在突发事故时,人员能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援与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
五、结论
科学的部署规范、严格的操作指南与全面的事故预防措施是发挥防撞缓冲车安全效能的关键。通过合理选择部署位置、协同配置安全设施,规范人员操作行为,加强设备维护、人员培训与应急管理,能够显著提升道路施工安全水平,降低事故风险。未来,随着道路施工环境日益复杂,需持续优化防撞缓冲车安全策略,引入智能化监测、远程管理等新技术,为道路施工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